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现代教育技术能否成为素质教育主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24

    在“应试教育”泛滥成灾的今天,人们望眼欲穿地期待着“素质教育”的春风早日来临,使得广大师生从水深火热的“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得到全身心的发展,让教师发挥个人特长、乐于从教。

     现阶段,正在江苏省全面开展的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活动和考核的实践,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曙光”。 那么,就让我们撩开“现代教育技术”的面纱,在对它进行全面了解之后,看看我们是否有理由期待“现代教育技术”唱素质教育的“主角”。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角”

     在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之后,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大致面貌,比照传统教育教学的特点,不难发现它确实具有成为素质教育“主角”的希望。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重心: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学要关注和解决的是学习心理的调控和学习过程中各种资源(媒体)的充分利用;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

     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面貌: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披上了“现代技术”的外衣,实际上“真正现代的”是它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中,重点是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知识的“接受者”,所谓“名师出高徒”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功劳;而现代教育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大量地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人景象。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直接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主要有——视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它们给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支撑的共同点是: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选择的各种媒体和信息都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而不能替代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视听教育理论强调“经验的升华”。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以积累“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信息为学生提供“替代经验”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从而最终过渡到促使学生形成以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为主的“抽象经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得到足够的、必要的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最终目标,教师作为“指导者”的面貌非常明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说的明确一点就是:学习是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传播理论更是强调了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必须重视信息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达到教育的最优化。系统科学理论的三论,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强调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从而达到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转变是决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应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题——这应该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华所在。可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必须得到最主要的重视,离开了这一条素质教育是谈不上什么前途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优势:现代教育媒体的普及和应用

     目前,在江苏省内开展的“教育现代化普及达标”的检查、验收,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全面普及和应用。全省从县市到乡镇的各级各类中小学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以期尽快实现教育装备的现代化,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做好保障。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现代化”达标的学校、乡镇和县市。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装备的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开展“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所谓“现代教育媒体”是指现代技术条件下涌现出的,有别于传统媒体(如课本、黑板、挂图、标本、实物教具等)的教学手段,诸如:投影仪、电影、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VCD播放机等视听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交互媒体。

     现代教育媒体的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听觉媒体(如录音机等)在语言教学中发挥了远远超过教师本人示范的效果,既可以示范并为学生提供对照、比较,又可以在创设一定语言环境的同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语音实验室就是在充分发挥听觉媒体的作用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视觉媒体(如电视、录像、VCD等)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们不能亲历的很多历史事件、科学实验、各地风光等场景,都可以通过视觉媒体得到间接的经验(即替代经验),这样的教学情境便十分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电化教育室就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听觉媒体和视觉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交互式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等)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它们不仅能够把各种现实场景带到教学中来,更可以通过模拟、仿真技术虚拟地再现特定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情境,对教学起到了前所未有的辅助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最近几年兴起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就是交互式媒体的集大成者。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视听觉媒体具有多视点的特点,运用可变时空的蒙太奇手法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和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视听觉媒体的声画并茂、鲜艳的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交互式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因为它的交互性能够使学生与媒体(计算机等)之间实现对话、交流信息,及时给学习过程做出反馈和评价,对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帮助极大。

     第三、有利于进行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现代教育媒体大多数具有即时重现能力,较强的行为参与特性,所以它们在进行个别教育中特别有利。当学生对于某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疑问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弥补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上的差距。特别是交互式媒体,它们是专门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设计的,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体现了人格化的教学思想。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非常有利于贯彻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中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全社会积极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好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有了强大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保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优势:“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强调媒体组合教学,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继承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效成分,结合两者所长、互为补充,构成教学信息传授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的效果,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简单地强调应用的媒体一定要最现代化;而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选择“付出代价最小、获得的教学效果最大”的媒体(不论媒体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达到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

     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中心:1、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最佳作用点”,即最适合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的教学目标;2、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选择“最佳作用时机”,即不失时机地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者将不良的状态转化为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学习有效地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时间和机会。

     媒体组合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出发,设计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和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最适合的观察情境、提供学习的资料和信息,促使学生发现、思考问题并进行协商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媒体组合教学的反馈机制:即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建立最佳的反馈渠道。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及时重现力强和行为参与特性,尤其是交互式媒体更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期设计相关的反馈信息,使得教学反馈的进行更加迅速和有效。

     可以这样说:当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为中心,抓住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各方面的整体,来研究设计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发展便得到了足够的保障。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本身(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的。在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体和具有现代媒体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我们可以信赖它会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角”。

    (二)“现代教育技术”: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情况下,尽管大多数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能让我们真的乐观起来。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达标只重视装备而忽视应用

     我们看到和听到的大多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检查、验收和达标,所谓“现代化教育合格”的县市、乡镇和学校多数是“装备的现代化”,而它们的实际应用往往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能真正地普及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即使是信息技术课,也仅仅是为操作的考核而开设的,相当多的学生考试是合格的,但并没有由此而真正学会操作本身,只有参加了兴趣小组活动的一小部分人能够实际掌握相关的技能。各学科的老师也并没有因为学校里有了微机室而开始应用它全面为教学服务。各种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资料的开发、积累更是“一穷二白”,靠某一所或几所学校想要完成这个庞杂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满足于“走过场”

     无庸讳言,江苏省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确实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地方仅仅是“走过场”,做一张开卷考试的试卷,参加上级组织的一次闭卷理论考试“混个及格”,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大家是否真的掌握了,是否真的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了,也就没有下文了。

     相信大部分的情况下,除了公开课等场合的特殊需要之外,没有人会真正理会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当然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试想一下:诸如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开发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目前能够应付平时大量的考试和中考、高考吗?

     三、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关山重重”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大潮中,没有多少学校在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中,能够迈出沉重的步伐的。不是不想转变,而是形势所迫。我们不可能让一个身背枷锁的人甩开大步向前飞跑。至于,身在其中的广大教师们虽然满怀希望,期待着素质教育的来临,但是,又有几个敢于抛开应试教育的法宝,身先士卒地甘当试验品?

     上级教育部门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教育评价机制还是“赵本山的背心——老一套”。所以要想通过“一阵风”似的培训考核,甚至和职称评定挂钩等强制性的办法,来达到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无论如何都象是建造“空中楼阁”。

     如此看来,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的转轨,就是制约“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的“瓶颈”,是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能不能真正改革而不是改良”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直接决定了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否联姻。我们真诚的期待:“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够真正地普及和应用,让素质教育“关山渡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