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您在电视会议上关于“减负”问题的讲话深受感动。自50年代至今将近跨过了半个世纪,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还严重困扰着学生、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确实令人不安。今天我们的广大青少年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却过着“苦难”的童年,他们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真是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严重扼杀了他们右脑功能的发挥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我们确实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历史的内疚。今天,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由部长亲自抓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切中时弊,抓住要害。有要求、有措施、有检查,力度很大,足以使我们看到希望。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社会各界几经呼吁,教育部门也采取过不少措施,但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始终未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呢?看来,行政命令固然重要,但简单的行政命令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对此,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理论思考。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解放后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曾几何时树起张铁生这面旗帜,这就意味着可以不要知育,四人帮倒台后又“文凭至上”、“学历第一”,又似乎可以不要德育;“六四”以后才感悟到“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第一”……,这种大摇大摆、扭秧歌式地调控教育,对我们的教训实在是太大了。这正说明了我们对教育规律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因为规律总是比较稳定的。只有掌握规律才能赢得主动,结论只有一个,别无其他。所以在“减负”这个问题上同样应该引以为训。应该看到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时弊。但从教育内部来说,根本问题还在于我们对人怎样思维?学习怎样进行?人才怎样成长等一系列本该回答的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所造成的盲目性。才不得不求助于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等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正如陈部长所说,必须标本兼治。在“治标”的同时,必须化大力气、下苦功夫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实验研究,探索规律,集体攻关。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只有经过相当时间的艰苦努力,才有望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请.部长考虑:
1.“评价”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那里,大家就奔向那里,学校、教师就是跟着指挥棒转的。因此,必须坚决制止用各种形式以分数和升学率论是非、高低;一切奖惩与分数、升学率挂钩的错误做法,如有发现也来个一票否决。这是为了眼前,从长远看,则必须研究一套新的评价体系代替现在仅有的“分数”这把尺子。
2.只有研究教育,才能领导教育。这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领导整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差事和应酬,他们既信“教”,又要信“钱”,还要信“关”,成了高级“勤杂工”,沉不下来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把教育事业当成了政治运动和功利的追逐,一听说“减负”就马上“紧跟”:小学生一律8点上学,晚上一律不背书包……,真够革命的。群众一提意见又马上转向,这样“减负”能行吗?造成这种现象有的是困于外部压力,有的则出自于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看来关键在领导,如果领导自己的观念不转变,只是为了“应付”,“减负”只能是“一阵风”。提高学生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而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则要提高领导素质。这是关键的关键。
3.真理在群众中,在实践中。一定要眼睛向下,善于发现那些那些埋在地下的闪光思想;大力支持那些既没名气、又没地位的下层人员踏踏实实的改革实践。
联系地址:深圳市福虹路福华大厦602室 邮编:518033
Email:XZYGLB@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