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晚间七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已是 日日有教育问题,且都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或是《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或是出现在 中国各地的教育现实。从中可看出,中国已为 教育现状伤透脑筋,急欲找出一个能够对症下 药且医之有效的良方。
教育问题在此时此刻被拔到如此受重的程度 ,的确非一日之寒。「可怜我家小儿郎」、「 救救孩子」、「我们什麽时候能够解放」的呼 声已在中国社会喊了多年,直到二○○○年一 月七日,陈至立领导的教育部平地起惊雷,以 《紧急通知》的形式严格要求各地为小学生「 减负」。一月十四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学生 负担屡屡不能减轻进行研讨,就此拉开中国立 体、平面媒体全方位、重量级关注教育的大幕 。
春节刚过,中国第一把手江泽民对教育问题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二月十二日,《人民 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敦促《全社会都要关 心支持教育事业》。二月十四日,教育部专门 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 关於「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文章 。
二月十五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浙江省金华 市一名十七岁的高中「好学生」,因不堪忍 受母亲「逼子成龙」的重负,狠心杀死亲生母 亲。一时间,全国哗然。
在此前后,各路传媒还披露不少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 如学校对学生谋求高分数与教师的攀比评级以 及自身素质有关,因而即使社会反覆要求减负 都不能见效;家长对子女培养只关心分数高低 而忽视能力大小,子女参加「吃苦冬令营」时 家长普遍在「苦」上弄虚作假;社会对青少年 的取向也往往只看重学业成绩而忽略其它方面 ,无形中也诱导了对人才的培育导向……
近几日,教育部欲大力推进我们这一代儿时 耳熟能详的「德育」问题,这不由得让人想起 了毛泽东倡导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 发展。而自从一九七七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以 来,「德育」和「体育」这两个早已远去的名 词再次飞临中华大地,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轮回至此,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的独 生子女们,为了一纸好成绩,为了一张高学历 文凭,被紧紧绑在应试的战车上,根本顾不上 素质问题,既学坏了身体,也学丢了德性,以 致令到国家、社会、家长、学校,都统统钻进 入了一个怪圈:明知遗患无穷,却又欲罢不能 。
看来,教育部新世纪真正下了大决心,立意 对伤透脑筋的教育老大难痛动手术,动员起新 闻和民间的力量,哪里有逆风「添负」现象, 哪里继续卖家庭教学辅导书,哪里有学校或家 长试图重压学校,都可能面临记者的曝光或百 姓的透料。这种从政府动刀,从学校动刀,从 家长动刀的架式,大有不除去遗患誓不罢休之 势。
而纵观社会上的言论,似乎对这种硬性「减 负」的长久成效,并不太抱乐观。毕竟,在当 今的知识经济中,面对知识就是金钱此一高科 技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历来把教育看得至高无 上的中国传统观念,更是对「学而优」推崇到 至尊。简直撼天易,撼家长的心难。这不,迄 今为止,对「减负」最抵触的,就是学子的家 长。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说,他所知的诺贝尔奖 获得者没有在学校成绩得第一名的,却知道有 几个在学校成绩倒数第一的。据说美欧人经常 讲的,竟是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小时是个 「弱智」;牛顿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不好。而中 国人爱讲的是哪位古人是个天才,谁谁谁的孩 子早早便上了少年班,继而去留学成才。
看来,中国真想把这个伤透脑筋的教育问题 解决掉,必须从根上着手,否则事倍功半。想 想,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家长信服一个道理或事 实:少时忙煞未必能成大器,少时放闲反可能 成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