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过多过滥的教辅,切实为孩子们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教育部门的减负令下达之后,在受到欢迎的同时也遇到了壁垒。首先是为数不少的家长依然陈旧的教育观念,生怕减负后孩子不成才,偷偷地给孩子“增负”。结果是一减一增,减负改革的成效就被生生抵消了。因为减负会使一些部门失去发财的“商机”,使小团体的利益受到重大影响,他们也会使出浑身解数,为减负设置重重障碍。
在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减负的规定中,人们分明可以看到有“禁止任何其他部门如何如何”的字样。谁都明白为孩子们减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但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仅仅由教育部门一家颁发的严肃禁令无论措词多么严厉,到了系统之外也顶多只是可听可不听的“号召”,甚至会沦为一纸空文。
近年来媒体的一些宣传,似乎使人感觉到学校已成了社会上的热门单位。实际上作为减负主体的学校,在大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处于相对的弱势状态——依照世俗的眼光来看,你可以“卡”别人的手段几乎没有,而别人却可以更多地“卡”住你。上述事件,那家书店“卡”的就是学校的课本,可以滥施权利不给你或者迟给你,耽误你的事,你却只有干着急。事实上能卡住学校的部门又何止一个书店?除了城镇少数的重点学校人们趋之若鹜,不敢轻易“得罪”之外,绝大多数学校只有求别人的份儿。为生存计,在与社会其他利益群体的交往和较量中,学校也只有更多地委屈求全的份儿。
冷静地认清这种形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不致使减负再一次流于形式。同时也提醒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实施中的复杂因素,努力争取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否则在某些壁垒面前就会遇到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