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抓皮毛,轻根本。
为了表现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减负”决定,层层将“减负”具体化,并以最可操作的形式示之以众,于是有了“7:30开校门”、“不搞早读”、“下午4:00学生全部离校”、“某些学科不布置作业”、“抄写最多3遍”……诸如此类的“减负”措施。不难看出,这些形式“紧扣当前形势”,但不知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什么实际作用。不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大力气,而追求赶时髦的“即显效果”,于提高学生素质无疑是舍本求末,甚至于误入歧途。
二, 不调查,一味“减”。
“减负”要减轻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每所学校、每个老师不去调查研究和思考,就立刻认定目前自己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于是出现了为“减负”而“减负”的现象。每所学校,每个老师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在“减负”问题上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都认为负担过重,显然不符实际。有些学校、教师给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不是过重,还有过轻的可能,还偏要他们“减”、“减”,弄到连合理的负担也没有了,虽然“笑容挂在每个学生的脸上”,但“忧愁写在每个家长的心头”——没有合理的负担,怎能保证教学的质量!用自己的孩子当这种“减负”的“试验品”,谁能放心!而“学生的笑容”一定会因为不要上学而来得更加灿烂,可见以“学生的笑容”来论“减负”的成效实在大不可靠。我认为,“减负”不如“调负”来得恰当,调整学生的负担使其更趋合理,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比如,作文训练的“负”,对不少学生而言,就有必要调高,而不是再“减”。
三, 重行为,轻心理。
我不知道现在还提不提“刻苦”,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囊萤映雪”……古今有关的格言警句无论如何不会也不应过时。也许教育工作者大多熟悉魏书生老师启发学生“享受人生”的做法,也知道周弘老师“让‘有形生命’历经磨难,让‘无形生命’倍受赏识”的观点,这些成功的教育无不建立在让学生“心理减负”从而以苦为乐自觉接受磨练的基础之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二十一世纪是个竞争更为残酷的时代,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发愤努力,需要我们维持学生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态,而这远比斤斤计较书包的重量、反复论证抄写三遍还是四遍合适等外在行为的“减负”要重要得多。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一阵风的“运动”,也许为了矫枉过正,目前出现了不少偏激的现象,相信大家静下心来,会正确地把握,还孩子一片明净的蓝天,让学生真正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