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关于减负的学生留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03

■我们不关心减负,我们一心想着如何跨过高考那个门槛■开学第一周每天下午考试,学校要看我们假期学了没有■不敢不学习,我一睡觉就想着别人正学呢,就不敢睡了■学校压力小了,但中考分又不降,我们减了书包不减心

实习生 刘莉 从玉华

  中小学生减负近期力度加大,结果怎样?学生的反应如何?笔者最近走访了北京的几所中学,倾听同学们关于减负的心声。

  

高考在前,怎么减?

  “减负?想都别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几个高三学生在听到笔者提问之后干脆地说道。

  在一些中学,学生们答应告诉笔者实话,却坚决拒绝公布学校的名称和透露自己的名字。

  学生A:“寒假没补课?那是学校不敢,本来学校要补的,后来教育部不是说查到了要撤校长吗,学校就说要观望一下,可我们学校有人打电话告到了教育部,所以我们这才没补。”

  学生B:“假期作业一共10小时之内?每天10个小时还差不多。留作业那会儿,光书上题的页数就写了一黑板,你说我们得写多少?有好多同学开了学还在写寒假作业,还有的同学觉得写不完,干脆放弃了。”

  学生C:“现在我们每天早晨7:20就上课了,第一节课要上80多分钟,中午放学11:55。下午1:00上课,晚上6:10放学。而且碰到哪个老师拖一下堂,我们中午休息都不够一个小时。反正一天在学校呆10来个小时吧。别的学校也差不多,没5:30别想放学。”

  学生D:“每天作业多不多?多呀。您想我们每天回家都7:00多了,吃了饭8:00就开始做作业,得写好几个小时。”

  学生B:“周六怎么过?我们有的同学上午到X中学补习班,下午到XX中学补习班。我们学校呀,从下周六照常补习,我们高三还有初三上一天课。对了,您不是问寒假没补习觉得怎么样吗?没怎么样,就是开学第一周每天下午下了第三节课后考试,理科考语、数、外、理、化,文科考语、数、外、史、政,学校得看看我们假期学习了没有。”

  学生E:“星期天我们同学干嘛?图书馆做作业。图书馆8:00开门,7:00多门口就排队了。要还有空余时间就逛逛书市,买点儿辅导书。我们爱学习?唉,这不都是逼的嘛,我一个同学对我说:‘我现在不敢不学习,我一睡觉就想着别人正学习呢,就不敢睡了,还得爬起来看书。’我们好多同学都是这么想的。”

  学生C:“要说我们不困,那真是假的。每天加起来睡眠只有六七个小时,而且天天这样,能受得了吗?我们同学课间10分钟都趴桌子上睡觉呢。不信您等下午做眼保健操时看,谁做眼保健操呀,都趴在桌子上睡觉呢。上副科时,谁听呀,把书一挡,都趴桌子上睡着了。”

  学生E:“我们老师也说了减负。星期一早晨,我们老师就说了:‘减负?别想!那是小学生和初一、初二学生的事儿,你们减负,别的学校学生都在学习,到高考时你们就得到家里减负去了。’想想也是,学校有升学率的压力,老师也有,而且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想不学习都不行。您说的那些上补习班、上奥校、上网校、请家教,那都是很正常的事儿。而且有时候我们自己也觉得别人都在学呢,自己不上这些就觉得比别人少学了。”

  学生C:“我们觉得减负不但该减我们的知识负担、心理负担,更该减社会负担。中考、高考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这个不减,减负就不可能减下来。”

  听着这些学生的实话实说,笔者不禁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减负,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其他年级的同学那里,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王淼(东直门中学初二):“我觉得减了好多负担,以前11:00还在写作业,现在8:00就可以睡觉了。以前抄课文几遍、单词多少遍这样重复枯燥的作业全没了。闲是闲下来了,可又太闲了。美国的校园暴力不就是学生没负担,找刺激吗?所以我觉得必要的压力是应该的。”

  刘(东直门中学初二,接受采访时,正是下午上课前5分钟,他在校门口打乒乓球):“减负?我有一肚子的话,一方面学校不给压力,作业少、空闲多,另一方面中考分不降,减了书包不减心,学校没多少作业,家里给布置,外头看着不累,可心里累,里外都不是。减负,减负,就是矛盾。”

  张博为(汇文中学初三):“上了初中三年,没上过早晚自习,再减负就要停课了,学校没刻意去减什么负,我们也不像别的学校学生有那么高减负的呼声,周六、周日我们还看动画片呢。要说全没压力那也是假话,我们都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样愣头愣脑的,同学们自尊心都挺强的,大家都比着学,暗地里较着劲儿。”

  王单丹(汇文中学高三):“减负?我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我觉得减负就是小学四年级以下的事,中考、高考就是个门槛,学校、家长不说话,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做。累!真累!不过挺充实的,一进高三,高一、高二没悟过来的全悟过来了。我们成熟些了,知道减负就不是说给我们听的,所以我们不关心减负。我们一心想着把脚抬高些跨过高考那个槛。不过话说回来,北京的这个槛比外地的槛低得多,作为同龄人,我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很珍惜我有了高三这段经历,我们更理性、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