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还一个空间给孩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08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现在学生减负了,家长在赞成的同时又有些担心——孩子放学后做些什么?到什么地方去?笔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吴忠魁教授,请他就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不会玩的孩子就不会学习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很难指望在短期内彻底改变。要想给学生减负,首先要改变以成绩为主要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模式,而应当采取多样化、多元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单一,只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而忽略了孩子其他的成长需求。在减负后,家长要还一个空间给孩子,让孩子在一个自己能控制的空间里自主地按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家长不要把孩子在自主空间内的行为仅仅理解为玩、不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都是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性接触而获得的。玩的活动,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的培养、视野的开阔都是大有帮助的。不会玩的孩子就不会学习,玩不出花样的孩子也学不出花样来。

  有些家长认为脱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就是个自由空间,于是带着孩子去学美术、学钢琴,但这些未必是孩子喜欢的,不一定符合他们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依然是个负担,是学业之外的负担。给孩子一个空间,家长首先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求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事情,去感受成功。

  

加强亲子对话

  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的机会,但选择什么活动应让孩子自己决定,还孩子一个自由支配自己时间及自由支配自己空间的权利。家长必须尊重孩子,不要把个人的意志、愿望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尽量多和孩子接触,亲子对话的时间多一些,时常聊聊天,增进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及相互了解。同时要增加亲子户外活动的时间,常带孩子去感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一些有文化色彩的活动,如去美术馆、天文馆或博物馆参观。家长要创造一个学习化的家庭环境,首先自己要起表率作用。如果家庭中缺乏文化气息,家长只是把家庭当作一个娱乐空间,整天看电视、打麻将,却让孩子好好学习,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会效仿家长的行为。要净化家庭环境,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与相邻的孩子多接触

  现在的家长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教育方面缺少经验,所以应该多看一些有关教育的书,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只有了解和理解孩子之后,家长的教育才能具有效用。家长还应主动给孩子创造一个伙伴空间,让孩子与相邻的孩子多接触,这一点对于孩子学会做人、学会交际很重要。

  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不在学业本身,而在学业之外。家长不要只会督促孩子看课本、做练习题,还应该注意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给孩子买一些动手制作的玩具,或把家中坏的玩具、闹钟等东西让孩子拆开研究,让他注意观察。当孩子专心做某件事时,是他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他的大脑皮层就得到训练。这有助于上课集中精神,在写作文时也能写出平时观察的事物。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接触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的支配问题,这里既有算术又有消费观念问题。

  

家长要进行扬长教育

  在孩子减负的同时,家长也要减负,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片面、单一,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中国的教育,从学校来讲是“补短”教育,从家长方面来讲,也是抓毛病、问题来教育。家长普遍在别人面前夸孩子,但面对孩子时却很少夸奖,总是在批评。如果家长总是说孩子不好,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不好,反而不会努力学习了。家长要进行扬长教育,注意孩子有哪些方面值得鼓励和表扬,要时常激励,这一点对于孩子很重要。我们的教育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但应保证给每个孩子成功的机会。

  减负是个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需要学校的改革和合作,家庭、学校双方协调起来,学校和家长也应相互沟通。减负还需要政府的支持,进行社区建设,给孩子提供活动的场所,强化社区的教育功能,建设体育馆、图书馆、少年之家设施,让孩子放学之后有地方进行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