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日前刊载一些中学生的说法:“我们不关心减负,我们一心想着如何跨过高考那个门槛。”“学校压力小了,但中考分又不降,我们减了书包不减心。”算是笔者在“减负”报道中所见少有的实话实说。实际上,这些说法的背后是我们尤其应该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笔者认为,要“减负”,先要搞清“负”来自何方。
“减负”要减的是那种“错一个生字重抄100遍”、“解题的过程和标准答案不符就满盘皆输”之“负”,是扼杀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观念之“负”、精神之“负”。“减负”不等于否定勤奋努力地学习,减负的结果应该是学习效率的上升而不是学习质量的下降,应该是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更加心里没底。
尽管学校和家长在“减负”问题上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负担的施加之罪全部归咎于学校和家长也显然有失公允,说到根上,学校和家长也应是减负的对象之一。升学率对学校优劣的衡量、子女未来的前途命运,无不构成学校和家长的重负。
课本少了,作业少了,教学大纲却没改,教材教法也没改,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更没改。继续追溯上去,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考题的机械、呆板没变,评分标准、录取标准也没变。即使小学取消了百分制,中考、高考仍是“一分也不能少”。考不上高中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甚至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找不到工作。大、中专生就业难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报载某公司招在前台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都要求硕士学位,报载的成功者越来越多是“知本家”一类。试问,在我们对人才和成功的认定尚且局限于对学历的认定而不是对素质和业绩的认定的时候,要成才只有高考一条独木桥可走,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地满足需求,又有哪个想攀上峰顶的攀登者敢贪图起步阶段的轻松?进一步追问,假如我们的社会用人制度、人才评价机制不改变,包括提升、晋级、评职称等环节的种种不合理弊端不修正,即使有朝一日高考放开,也可能会有更大的危机降临,因为到那时,本科生找工作可能会成为新的难题,要求硕士生在公司前台搞接待的公司可能会水涨船高地把招聘的标准升格为博士了。
笔者以为,把“减负”甚至把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减作业、减课本以及兼学别样是非常表象的,甚至是对国家“减负”方针的曲解,其结果也只能是阶段性、治标不治本的。社会现实才是如今学生负担之源,如果上述种种弊端得不到根除,今天减去的负担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加倍附身于你,如此,学生、家长、学校,谁敢减负?
减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全社会的任务。减负将是一个时间跨度和层面跨度都很大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