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是合适的,但对于高二、高三的学生,再谈减负,就不合适了。一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一旦放松,都不知道该干什么,而且,高考的分数线在那儿摆着,你不努力也得努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老师说:“当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的,所有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字: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只能看分,家长选择学校看的也是升学率,就连教师评先进,他教的学生的总体成绩也是最重要的标准。舆论上成天讲减负,我们也只能适当地减轻一些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比如简单的抄写和重复做题。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不让他们的成绩下降,难呀!”
刚刚大学毕业回到母校教书的林老师谈了她的感受:“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上学的时候负担重多了,这种压力更多地来自社会竞争。找工作时看文凭、看专业,孩子必须为将来考虑,即使老师在教学中减负,但孩子们心理承受的压力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就必须从社会最根本的评价体系开始。”
面对减负,老师们的反映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减负归减负,我该怎么教还怎么教;二是不计后果地彻底减下来;三是在减负的同时,尝试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这种尝试涉及到教学改革的问题,有人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而这样的尝试同样在受高考指挥棒的控制。一直在高中教语文的李老师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她常有这样的无奈:“减负及我们的教改,其实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能让孩子考不上大学,这需要让每个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技巧,我们在教学中就得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的思维。但我们的语文课本20多年没有改变,像《改造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文,连我们讲着都痛苦,可考试大纲有规定,还是得讲。另外,我们现在所谓的引导,不过是启发同学们找出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因为考试的时候,你必须这样答题。”
如今,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减负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师的再培训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教师课业负担重,没有精力进修,进修课程不能因人而异,太死板等。
一些老师说:“减负不能只片面地理解成不留作业、少考试。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希望教育部门尽快有配套的措施出现。”
同时,有一句话是老师们送给面临升学的同学的:“要在重压和减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