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减负”后该如何把握考试的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4-19

    从今天起,又一批批孩子将走进期中考试的考场。学生的压力,并没有因减负令的颁布而消失,像往年一样,这次考试的成绩将被记录进学籍档案。围绕减负而引发的种种争议声,又因这本以为已经消失的实际上变相存在的期中考试而再度引发,家长与学校众说纷纭。

    在南京出台的十条“减负”令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除中考和高中会考外,一律不得组织区县级以上的统一考试。小学语文、数学只进行期末一次考试,其他学科不得考试。”但深感责任重大的很多家长和学校却对此作出了特定的理解与行动。在南师大附中对2000名家长关于减负的调查中,家长们纷纷表示减负是减过重的负担,不是减必要的负担,所以期中考试应该存在,只有反复温习,才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南师附中副校长徐苹昨天对记者说:期中考试明天开始。减负令是指不搞大面积的统一的会考,学校为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而进行的自考还是必要的。没有考核,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不利于了解教学相长到底做得怎样,也不利于学校据此调整教学方法。期中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及时反馈教学状况进行研讨。所以该校让每个年级的备课组商量,由教研组长把关协商,出合适的卷子。除考试之外,还有考查。考查是以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她认为,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会废除考试,关键在于怎么考,“把握好考试的度”。

    拉萨路小学校长董惠霖则告诉记者:大面积的期中考试是不考了,但要自考。如果不考,老师放松,教学质量会下降。所以考试主要是“给老师压力,不给学生压力”。考试内容采用抽查方式,卷子是学校自己出,主要便于学校掌握一下教学情况,便于教师改进教学质量。不过,也有家长表示“不希望考,她考就是我忙,我要陪她复习。”有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平时开拓生动活泼的教育,不在于如临大敌的一两次考试。学生有些知识学不进去,考死了也没用。”

    一位教育界专家指出:减负后,很多学校不敢提考试,期中考试很容易成为一个盲点,一个空白,关键在于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特级教师许友兰认为,减负后评价体制应有所改变,要注重书面应答能力、听、说能力方面的考查,做到每一节课都有目标,应该有相应的东西来取代期中考试。特级教师陈义鑫认为:期中考试不考,就会留下真空,所以应通过平时的小测试,把握好单元质量。老师的责任心在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总之,以前强化考试不好,但若走向另一极端,一点都不考,就会增长人的惰性,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