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减负以后,学生三点半后到哪里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4

中小学实施“减负”之后,学生课余活动怎样安排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广大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后缺少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报教卫部和上海市小主人艺术学校日前联合邀请了100余位小学校长,对如何进一步拓宽渠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此,本报还将继续予以关注和报道。

闸北区教育局朱正林副局长提出丰富课余活动的教育资源曹光彪小学的室内体育馆没开放之前,附近的一些中小学生在课余,尤其在双休日经常翻墙进校,敲碎玻璃后,进入场馆打球。学校后来采用对来校学生进行登记的办法,开放体育馆,缓解了矛盾。今年“五一”期间,学校决定5月1日至3日体育馆不开放,但附近的学生又设法撬门进入场馆打球,因为他们除此没有其他合适的活动场所。

对此,校长金建中认为,这些学生行为有些过分,但毕竟是为了玩啊,所以在指出他们做法欠妥之后还是放行了。

中小学生在“减负”后,相对空余时间增多,如何满足他们对健康有益活动的需求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家长尤其担心“减负”后孩子的课余生活出现真空,普遍希望学校和社区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活动场所,让孩子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正林认为,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提供活动场所是应当的,关心学生课余生活也是教育的题中之义。闸北区为此实施了“三点半”工程,通过学校发挥现有教育设施作用、加大校外教育机构开放力度、推进学习化社区建设、引导家长担当辅导员等多种办法,壮大活动阵地,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条件,多方发挥优势,开放一批活动场所和项目,受到学生欢迎。但与学生需求相比,课余活动的教育资源目前还不够丰富。卢湾区教育局副局长陈菊珏也认为,眼下学生对课余活动的需求与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新黄浦实验学校王洪伟校长等呼吁校外教育机构亟待加强管理金洲小学副校长冯一平谈到在课外开设各类兴趣班时,学校普遍反映专业师资力量有限,一般只能在普及型教育上作些努力,对部分学生“更上一层”的愿望往往无法满足,教师们只能建议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社会上的培训。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提出,对社会力量办的艺术类培训也要进行引导。减负后,各种学科类补习班被明令禁止,与此同时,名目繁多的非学科类艺术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体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不少学校、培训班聚集了一大批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如去年年末成立的上海市小主人艺术学校师资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文艺团体的老艺术家加盟。学生若能得到这些专业教师的指点,定会受益匪浅。

但众多业余学校、培训班难免良莠不齐,部分主办者急功近利更让人感到担忧。老艺术家、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编舞、国家一级编导李群在会上指出,许多水平一般的演员在社会上开班招生,却疏于管理、指导。不少培训班办的目的就是赚钱。为此,教育界人士呼吁对这些业余学校、培训班要加强管理监督,以免误人子弟。

宝山区团结路小学赵勤校长等建议壮大课余活动辅导力量学生课余活动的教育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除了教育部门牵头、多方积极参与之外,发挥各类志愿者的积极性也十分必要。参加研讨会的浦东新区竹园小学副校长田荣俊以该校组织“忘年交读书会”为例说,他们发挥社区老年人的作用,让学生走进浦东潍坊街道竹园居委老年读书室,与那里的老年人结成对子,老年人丰富的阅历成了教育资源。事实证明,只要开拓视野,社区志愿者队伍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张锦堂提出,让充满爱心、有一技之长的各方人士以自愿形式组成队伍,这也是一条途径。不久前,本市建立了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专家指导团,百位文艺界的老专家,成为大中小学开展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的“客座教授”、“辅导教师”

为丰富课余生活,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指导团以报告讲演传播美育知识、辅导社团活动、培训艺术骨干、演出文艺节目、进行示范引导等方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课余生活注入活力。在研讨会上,周小燕、王梦云、李群、任桂珍等一批老艺术家也表示愿参加艺术家名师顾问团,为繁荣校园文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作出自己的贡献。

宝山区团结路小学校长赵勤说,发挥家长的作用,请他们担任学生校外辅导员,这方面也大有可为,本市少先队组织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就曾创造了许多经验。

校长们在会上还提出,教师中拥有特长的也不少,可以采取自愿的办法,有计划地加以安排,壮大学生课余活动辅导力量。

静安区威三小学黄华明校长等提出学校场地开放需政策配套近年来,本市中小学加快了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不少学校拥有设施先进的体育活动场地、专用教室等,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然而在“三点半”以后和双休日、假期,大部分校内资源仍被闲置,如何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研讨会上一些校长反映,从全市范围来看,目前还不能做到所有学校在双休日、节假日开放场地,即使已经做到的学校大部分还处于试验阶段,真正能组织活动、提供器材、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的学校屈指可数。若要使这一工作向纵深发展,还有一定难度,校长们顾虑重重。首先是资金问题,教师的加班费和场地的损耗、设施的维修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偶尔开放几次问题不大,但要持续开展学校无法承受。其次是安全问题,学生在学校场地内活动发生伤害事故怎么处理?为减少纠纷,不少学校在“安民告示”中不得不写明“发生事故,责任自负”。另外,出入学校人员复杂,也给管理带来难度。威海路第三小学校长黄华明、民办永昌学校校长邬锡铭等在会上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落实配套措施,完善相关政策,把这件好事办好、办实、办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