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减负必将刺激高考制度改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07

    “减负”减什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杨丽娜老师说:“什么是负担?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学习是学生的负担,学生喜欢的就不是负担。水平高的老师并不留作业,留的也是学生有兴趣的。老师讲不到重点、难点,只能用题海战术来弥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认为,到今天(4月20日)新一轮“减负”工作已经进行了108天,可以说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他说:“下一步工作要明确‘减负’减什么,减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今后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为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渠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裴娣娜说:“‘减负’问题不仅要解决教育体制问题、考试制度问题,而且必须解决教育观念问题。”

    在众多专家从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思想上查找原因的时候,也有人提出,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机制是造成“减负”遭遇强力反弹的根本原因。

    蔡迪今老师说:“我认为,‘减负’总拿小学开刀是不对的。高考不改变,哪个家长也不会真心实意地给孩子‘减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阎立钦认为,“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阎立钦说,“这包括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全国各地的改革实验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一些学校也有减轻学生负担的愿望,但由于担心学生在考试中失利而不敢贸然采取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学生考试成绩仍是衡量教育教学成绩的硬指标。”

    北师大教授、博导郑日昌认为,“减负”减不下来,与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社会的人才观都有关系。

    从考试方面说,现在考试的最大毛病是死记硬背的多,背的多了,负担自然就重。现在的考试增加了能力考查,高考增加了考试次数,但即使将来都考能力了,也有负担问题。从用人机制上说,流行看法是学历越高越好,有博士不用硕士,有本科不用专科。但最根本的原因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有关。我国高校招生太少。国外大学能招几万人,校园面积、教学楼也不见得比我们大多少。高校资源本来就少,又在办社会,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了,资源利用率太低。

    郑日昌说,一方面高校要挖潜,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由市场决定。职业学校、中专生也应允许深造,缩小高校招生规模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为进一步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精神,教育部也在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

    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之初,一位教育专家就说,“历届教育部部长都要为学生‘减负’,但总是不了了之。只有从升学、就业等出口着手,才能真正解决过重负担问题。”

    随着“减负”的深入,中考、高考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减负”这场持久战还会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