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减负”,减掉了前途谁负责?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28

    读罢那些理性的分析文章,再来听听当父母的又是怎么说的,或许能贴切发掂出“减负”的沉重,那盘踞在家长心头的忧虑是什么?放也不是,压也不是,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下面是本刊特约记者采写的10位家长的访谈录:

    家长1 姚某某,学历初中,现下岗待业。女儿今年初三,就读于一所市重点中学,成绩中等。

    因为正值初三,她们学校不减负。就要考高中了,一所市重点高中与一所普通高中绝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它意味着半只脚踏入大学。所以即使学校减负,我也会给女儿“加负”,比如请家教,补课之类。当然前提是她要学,有上进的愿望。如果她本人不愿意读书,不愿意考大学,自己给自己“减负”,家长再创造条件也于事无补。 当然,从内心而言,看到孩子如此辛苦,天天复习到深更半夜,做母亲的也很心痛,也欢迎“减负”。但是考中学看什么?看成绩!考大学看什么?看成绩!找工作看什么?看学历!这些大前提不变,你让做家长的怎么不对“减负”排斥?我本人就是因为没有学历以至下岗待业,工作难寻,我怎么能再让孩子重蹈覆辙?孩子现在辛苦点儿不正是为了将来?

    家长2 孙某某,学历初中,超市营业员。儿子今年高三,就读于一年普通中学,成绩中等。

    我是赞成“减负”的,但是我也明确对儿子说,你不要受“减负”的“毒害”,只要有高考在,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减负”,你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好好读书,考进大学。

    儿子现在读高中,学习负担很重,压力也很大。他所就读的普通高中的大学升学率很低,这意味着他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不刻苦是出不了成绩的,考进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才会有好前途。在前途未卜的时候,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提出“减负”是没有多少人会响应的,不仅家长不会响应,教师都不一定会响应。据我所知,儿子学校的老师就对“减负”避实就虚。

    家长3 沈某某,学历高中,工人。女儿小学四年级,成绩良好。

    我很赞同“减负”的政策,孩子读书太苦,压力太大。没减负前,天天做作业到晚上10点钟,我看了很心疼。像这么大的孩子不应该整天埋在教课书堆里,应该多同大奋然接触接触,多看看课外书,多长长见识,培养一下创造力和想象力,我觉得我女儿特别缺乏这种能力。现在“减负”了,书包轻了,课程少了,作业量也减少了,时间多了就看如何利用了。我觉得教育部门应该在这上面多做文章,考虑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想象,多创造,多发展自己的兴趣。“减负”不能停留在表面,“减负”只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使人心服服口服,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

    当然,由于我女儿才四年级,没有升学压力,如果我处在初三、高三家长的位置,心态可能就不会如此轻松了,毕竟那是关乎前途的大事。

    家长4 胡某某,学历本科,大学教师。女儿就读普通中学,初二,成绩良好。

    我女儿今年初二,由于小学毕业时恰逢教育改革,被分配到就近一所普通中学的特色班读书,成绩中等偏上。

    最近社会上对“减负”的话题议论纷纷,我对“减负”也有几点看法:第一,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压力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本人。比如我女儿本人就持轻松学习的态度,而我个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一种思考的能力。家长的责任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孩子建立一个向上的价值观。所以我所采取的手段是启发式而非命令式。第二,读书历来是作辛苦的事,非刻苦不可。第三,“减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基于教育方法,而要改变传统的方法,对一个来自同样教育模式的教师而言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一个很长的摸索过程。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教育制度是随用人制度而转变的,而当今社会的用人单位重视学历到了一个奢侈的地步,如果不从“釜底抽薪”,学校会敷衍、家长会抵制,“体负”只是“高山打鼓,闻声百里——空空空。”

    家长5 夏某某,学历本科,医生。儿子今年高三,就读于市重点中学,成绩优异。

    我儿子已被保送到一所全国五点大学名牌系。“减负”对他而言已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的他纯粹是自己给自己加压。

    我觉得“减负”应该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压力是一种动力。“减负”要恰到好处,不能硬性规定。我觉得现在的社舍对“减负”就有一种片面的理解,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时,减少学习内容,减少作业量,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现在一味为“减负”而减负,盲目剧删减课程内容,将会导致知识系统的不完整,而大学课程的难度又不降低,无形中造成知识键的断裂,得不偿失。还有,“减负”的配套措施要到位,比如高考改革、用人机价因改革,不能再以分数、学历作为衡量的唯一条件,否则“减负”就会昙花一现。总之,“减负”要越减越精,不能越减越虚,贻误一代人。

    家长6 黄某某,学历初中,合资公司经理。儿子读小学五年级,成绩良好。

    我认为总的来说“减负”对孩子是有益的,问题在于家长要掌还一个尺度。现在我孩子还小,如果压力太大,对身心成长反而不利,所以要目给孩子全面发展的空间。在课外时间我让他学电脑,学外语,但对这些课程的成绩我没有任何要求,主要是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但是,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决定了家长到一定的时候必须给孩子加压。我认为高校扩担并不能减轻学生、家长的心理负担,因为人人都能上大学,就要看你上的是哪所大学,将来找工作可能不看学历,而是看你拿的是哪所大学的文凭。这一点正是每个家长所担心的,也是抵制“减负”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7 尹某某,学历高中,公司财会。女儿初三,成绩中等。

    我很赞成“减负”,但我认为就目前来说减负是不可能的,还是一句空口号。作为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我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我希望孩子能学得轻松一点,负担轻一些;另一方面,我又希望孩子多做些题目,考得比别人好。因为考试制度是存在的,市场上的用人标准也明摆着。所以表面上是“减负”,实际上还得增负。减,只能减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活题目还得多做些,尽最大努力拓宽思路。总的来说还是在增负。况且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负担是根本不可能减的这是由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所决定的。

    家长8 耿某,学历硕士,大学教师。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成绩优异。

    我非常赞成“减负”。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天性是玩,要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培养想象力,现在的孩子就任这个。我不主张把孩子的整个空间给予规划。孩子的学习需要引导,而非到别,要从引导中让其选择。我并不赞同“只要高考存在,压力就不会减”这一说法。那些在“减负”的口号下仍然给孩子加压的家长是因为自己没有成功,从而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去挤独木桥。而他本身为什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下,却从未反思。

    我对于“减负”在短期内的有效性有点怀疑。教育部门“减负”要有主导思想,即为什么而减。如果是因为中小学生视力、体质下降等原因而“减负”,那很可能会引起教育育质量的下降。当然,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减负”方式也应不同。

    总之,现在导致教学压力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以及繁育结构的偏差。

    家长9 耿某,学历小学,工人。女儿初二,成绩中等。

    我认为教育部门提出“减负”是好的。现在中学里有许多课程根本不需要,早就该减了,例如思想道德课,这些都是平时由家长、社会一点一滴影响着孩子的,根本没必要发一本教科书让孩子们抄了背,背了忘。还有体育理论课,竟然让孩子捧着书本上体育课。懂得了体育理论又能如何?不付诸于实践还是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再说,印了这么多教科书我们也负担不起,我们也认要“减负”。

    另外,我觉得减负最终还是要看分数。一方面,教师素质要提高,上课要讲清楚,不能含糊。学生也要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争取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到手。这样心里有底,作业少一点也无所谓了。总之,减负关键还是要提高学习的效率。

    家长10 王某某,学历初中,待业画家。女儿在私立高中读高一,成绩优异。

    我不赞成“减负”,我不希望孩子“减负”。原本我就觉得应试教育没什么不好,当然不能太极端。压力太大,把人逼疯了也不行。现在教育部提出要“减负”,也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决不能让孩子有“读书无用”的想法。教育部门长期以来都在认真贯彻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单靠“减负”就能解决的。

    千万不要因为强调了“减负”而忽视了应试教育。毕竟在工作岗位难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考还是现阶段衡量一个人知识、能力的最佳途径。

    我虽不赞成“减负”,但目前还不打算给女儿增负。一方面是因为我对她学习方面的事也无能为力,关键还要靠她自己。等到了高三,她成绩实在不行了,我再请人为她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