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是这样认识情意目标的

作者(来源):唐忆华    发布时间:2006-03-31

《迷人的蝴蝶谷》是一篇语言形象、生动的课文。本课设计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情感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爱蝴蝶,爱祖国的宝岛台湾,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片段一:

2)指导朗读第四节第二句:

(出示)每一朵野花的花蕊上,都有一只或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吮吸着鲜花的蜜汁,乍一看,真分不清哪是鲜花,哪是蝴蝶。

    学习生字“蕊、吮”,读准字音。  

    预设:为什么“乍一看,真分不清哪是鲜花,哪是蝴蝶”。蝴蝶和花瓣哪里像?
  (它们都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和花瓣随风飘舞很像。)

 

【说明:“蕊”、“吮”这两个生字都是翘舌音,特别是“蕊”比较难读。课堂上,我请了两位平时读不准翘舌音的学生来读,其中一位学生读“吮”时,确实在纠正了几遍以后才读准了。在此基础上,指名个别读好句子,并作相应的点评,学生受到了激励,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读出了蝴蝶谷的美。对“乍一看,真分不清哪是鲜花,哪是蝴蝶。”这句话的理解,原本的预设是由我直接提问。看到学生专注的眼神,我灵机一动:何不引导学生来质疑。经过思考,果真有学生提出来了,再让他们联系前文读一读,解决疑惑“为什么分不清?”,学生的感悟主要在颜色的认同上,对个别学生感觉的形状、图案上的相似也让人分不清,我认为也很有道理,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不正是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吗?虽然学生没有能够读悟出两者在动态上的相似,但是在之后的朗读中老师作了适当的指点,学生还是能够有所领悟的。

片段二:

学习第二节:

理解词语“独一无二”。(换意思相近的词)文中的什么“独一无二”?读出它的“独一无二”。

说明:对“独一无二”的理解这一设计,旨在运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渗透下,能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既简单可行,又能达到积累。在常态的情况下,学生说出了“唯一”、“与众不同”、“罕见”等意思相近的词,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词在对应上不一定十分工整,但可以看出部分学生能将平时的积累运用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这是值得大大发扬的。

片段三:

三、语言实践。

学做小导游:

台湾还有许多迷人的蝴蝶,请你展开想像,学做小导游,用“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蝴蝶谷。”这个句式做开头介绍。(要求:介绍清楚,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1)    可以选其中一幅,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四人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生自由练说,师巡视辅导。然后,学生带上导游帽介绍。)
说明:这里选择图案色彩有特点的蝴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学习运用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这一实践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搜集整理后的资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给伙伴,,既有利于培养礼貌倾听、团结合作、互帮互学的氛围,又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学生的表述来看,能抓住蝴蝶的特点,用清楚的语言来介绍,从他们的神情、动作可以看出确实是自己喜欢的。教师概括性的点评能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有的学生课前的准备做得十分充分,其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体现了拓展阅读的好习惯、好方法的培养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学生能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转化为语言,尽管表达得不如有准备的同学,语言也不够规范,但这种临常发挥的能力和自信的态度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没能上台交流的、平时在语言实践上比较欠缺的孩子,老师在巡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能够仿照文中的语句来介绍,小组的其他学生也在热情地帮助指点,这种氛围正是我在努力培养着,而今让我感到欣喜的。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